导语:《台州宣言》对于品牌而言,是大裁军。对于团队,是大合并。对于技术,在于明确边界。以前快速铺摊子上项目,再由项目生成品牌的路线,可能对于占领当时的市场有帮助。但发展和竞争都到了新的阶段,现在吉利发现,多品牌对于内部资源分配不利,就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了。在哈尔滨活动上的宣告,早就不是出发前誓师,而是大部分都已执行到位。
自从去年9月20日李书福发表《台州宣言》之后,吉利利用两次机会阐释《台州宣言》战略的构想和执行情况。一次是去年12月22日在上海西岸,利用 领克Z20发布的机会,专门组织了沟通会。由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总裁、极氪CEO安聪慧亲自出来做了讲解和问答。
另一次,则是1月5日在哈尔滨,活动名字就叫“《台州宣言》解析会暨吉利控股亚冬冰雪体验之旅”,主讲人是安聪慧、吉利控股CEO李东辉、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显然最近这次战略阐释有专门的名头,更正式、更隆重,出席的核心高管更多。
做什么才能确保基业长青
这两天,媒体也有很多写这次战略阐释的文章,对“一三三”战略思路、“两横七纵”乘用车规划(品牌和技术)、2027增长目标、2030愿景,做了全范围的罗列和分析。
但是,吉利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集团未来的组织架构、品牌矩阵、技术协同方式,以及更关键的,吉利可持续发展问题。似乎都需要进一步向外界明确。
原因很简单,李书福最为关心的,也比较忧虑的,恐怕并非吉利当前的业绩,而是吉利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需要具备哪种组织形式,以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建构,建立什么样的内部共识,抓住什么发展主线,才能基业长青。这些思考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至少比经营决策占据的时间长。
虽然吉利看上去和新势力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本质上都是创始人驱动的公司。创始人的意志和想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前进的方向。你会看到这类拥有精神领袖的公司执行力都超强。当然,这类企业走错路的时候,也盲目得惊人。正因为如此,需要厘定一个端得住、站得稳的中长期战略,防止在各种外力冲击下偏离初衷。
在今年李书福代表吉利集团的新年献辞当中,李书福列举了2024年国际上的各种冲突和挑战。说实话,很少看到车企老总将近期国际政治事件挨个点名的,大多用一两句话总结性描述。这似乎暗示,李书福对于关乎到整个人类福祉的企业责任,非常在意。他认为企业中长期价值,必须锚定这些追求。其实这是自孔子以降,古代汉族知识分子推崇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但这种追求如果摆在明处,外界难免认为李书福净唱高调,华而不实。一个企业老板,就应该在商言商。所以李书福企业追求的目标上表达比较委婉,但意思是昭然若揭的。在他看来,在商言商,恰恰是短视的表现。如果什么都以利润和利益为目标,很难走远,很难可持续发展,这恰恰与吉利诉求相悖。
战略重构方案
站在吉利中长期经营的角度,集团董事会也好,核心高管也好,对吉利正在面临的挑战,和吉利相应的准备,还是比较清楚的。对即将采取的措施,也有共识。难在上下一心,凝聚为全集团的共识。因此,吉利安排了两次战略释疑。这一次对《台州宣言》的执行,有了进展,再次从战略高度阐述吉利所做的调整。
这么一来,就很容易理解吉利这几个月(恐怕在《台州宣言》发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所做的梳理和重构。这也是吉利发展到今天,第一次战略重构。
重构的方案,大框架是公开的,业内媒体已经讲的比较多了。
大体来看,吉利将来运营要一分为二:吉利汽车集团和极氪科技集团。将极氪+领克业务提升到与吉利汽车并立的高度,意味着吉利要做新能源高端业务的决心非常大。
《台州宣言》之后不到两个月,11月14日,吉利控股向吉利汽车转让所持有的11.3%极氪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持股比例增至62.8%。而极氪也将持有领克51%的股份。领克其余股份由吉利汽车旗下子公司持有。
这一次在哈尔滨,安聪慧提到将翼真、雷达品牌合并到吉利汽车。而这两个品牌与吉利汽车一样,都是吉利控股的全资子公司。
这两个举措,意在削弱吉利控股的经营属性,变成更彻底的投资属性。同时,强化了两大集团(吉利汽车和极氪)的经营独立性。
官方的措辞则是“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也是明牌,吉利旗下的中国星这几年表现出色,被定为吉利品牌旗下燃油车的旗帜。而吉利银河则负责主流新能源业务,曾经风云一时的几何,则归并到银河之内。
而其他吉利旗下子品牌或车系(比如帝豪),以及英伦、睿蓝等并未提及。不知道吉利作何打算,很大概率不会继续保持以前的业务盘子。
即赛马本身不是说不再进行了,而是当前的格局(比如中国星地位提升),就是赛马的结果。除了四大主力(极氪、领克、中国星、银河)和独立性更强的沃尔沃,其他吉利旗下乘用车品牌,未来战略版图上没有公开标明位置,这个信号是相当明显的。
目前这四个品牌主力,品牌历史最长的为8年。这证明以前20多年的品牌资产,价值是可疑的。形成这个结论很残酷,但吉利还是勇敢地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有大合并。
但与此同时,吉利又谋求打造吉利汽车和极氪共享的技术底座(“两横七纵”)。涵盖了整车架构(机械、电子电气)、双智、电驱、电池和电混。这其实就是关于如何造一辆新能源车的技术群。明确了技术底座,可能集团不仅要推荐优先选用的技术,还将技术研发的控制权,上收到集团层面。如果这个猜想是真的,那么内部赛马要让位于集团主导下的“协同”发展。
重塑企业价值观
当前市场的氛围是大家都在拼命做大,体量是第一位的追求。吉利也不例外,否则就不会有2025、2027年不断扩大的销量目标。但是这一系列品牌、技术、组织架构的调整,都在表达要寻求战略上的稳健。大家都抢位置抢份额的时候,吉利不能急。吉利增速本身并不慢,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被形势催着跑。目前最重要的是集中力量,给长远发展提供后劲。
建立在业务长期发展战略部署,吉利追求“绿色低碳、智能共享、乘商互联、天地一体”的通行生态。这就能理解,吉利为什么能20年如一日地推动醇氢上下游建设(而非单独在使用端开发),为什么要研发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这不只是差异化的思路,绿色发展路线的可持续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未产生当前商业价值,也值得长期去做投入。
中国的低碳、去碳化路径,已经写到国家战略里面。无论欧盟和美国的政策产生什么动摇,中国做事有长期连续性,甚至经过几代人传承接力来做。而企业如果能将这种发展路线长期化,就也做到了代际传承。市场需求有周期,市场环境有好坏,企业长期战略是穿越周期,长期存续的精神动力。看似务虚,实则务长远。
李书福在新年献辞中提出“不简单打价格战(不打也不行),要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以及企业的道德战。落实ESG要求,……不搞大跃进式的恶性发展,不追求短期销量目标,放眼长远,坚持长期主义……”
李书福坚持认为,长期主义就是“真”,即诚可致远。小聪明、小伎俩上不得台面,也很难长久。他还提出“进一步提高员工福利报酬,增加劳动者权益,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如果企业发展是以压榨员工为代价,那么发展没价值,也不会长远。必须建立全员命运共同体。用什么来建设,就是用利益和福利、尊重和人才培养体系。
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台州宣言》之后的一系列战略调整,比体量更重要的目标,就是建构企业文化和全员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能只有高管相信,也要达成全员共识。因此,这次哈尔滨活动,既是对外宣讲,也是对内。但《台州宣言》的本意,仍是刀刃向内,为自省式的战略重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