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想前不久的发声,值得反复观看品味。李想试图指出汽车发展的方向,那就是AI。在他看来,AI不仅将充分渗透、定义汽车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甚至我们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维度,AI都会广泛参与。做汽车,AI不仅是必由之路,也是终极愿景。
去年12月份,李想很罕见地做了一个长时间的访谈,涉及到公司业务的方向、产品定义、技术路线、人才和个人成长经历。这是迄今李想展示关于智能化的思考,最为全面的一次。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想或者说整个新能源创业企业,对下一步想往哪里走这个问题,李想想的比较多,也比较远,当然也未必对。但至少,汽车行业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不会回到从前。跟不上或者压根不想跟的企业,无论它的现实规模和积累用户有多大,都是期货死人了。
对于后者来说,堪称暴论。但世界就是这样,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人与人的想法差异大到沟通很困难,基本上鸡同鸭讲,公司之间也是如此。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未来的现实。
All in AI
李想开宗明义地称,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当被追问是否早在创办理想的时候,就梦想做AI,李想表示,汽车是物理世界AI最大的应用(其实未必),从一开始就当做非传统汽车来做(这是肯定的)。为什么 理想ONE只有一个车型?“因为我把它本身看成一个数据和软件的集成”(难道不是因为一开始研产能力的限制吗)。
紧接着,李想就展现出创业者的布道能力——从更高的视角出发,令自己从眼下具体质疑中摆脱出来。并顺便升华到哲学高度。这一说辞,没准儿是他临时想出来的。他表示,“这可能真的是创业者和大部分人的很大不同:你会相信那些看着不是那么明白、不是那么清晰的事。”
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关于对AI的大力宣传时间。
同样地,李想断言,“AI意味着(理想)未来的全部”。理想正在研发个人超级助手,而如今已成为AI应用红海的领域,李想有信心做出差异化来。在他看来,个人AI助手和智能驾驶早晚是一回事。
根据OpenAI定义的、AI进化的5个阶段(聊天机器人、推理者、智能体、创新者、组织者),智能体和L4将在某个时间点交汇,统一到一个架构上。
从产品角度,理想每年100亿的研发投入,有接近一半投入到AI。李想自称,理想是全球第一个做基座模型的企业,端到端和VLM(视觉语言模型),从理论到产品交付,也是全球最早做出来的(特斯拉也许会有不同意见)。
当前理想做的AI产品包括智能驾驶,还有理想同学、智能商业和智能工业团队。前两个2C,后两个2B。
统一的基座模型会变成什么
基座模型当然不是李想发明的概念。这种号称根据不同任务或场景,微调就能适配的通用大模型,乍一看是给野心很大但荷包不够大的企业准备的。实际上,为了构建超级AI产品,必然走“超大数据集+超多参数拟合”的道路,这就不可能便宜。
目前来看,所有的AI产品都表现出对数据集的极度依赖。数据集内输出的结果极为惊艳,大家还给了这一现象起了个名字叫“涌现”,意思是突然就聪明起来。但他们没说的是,在数据集之外,表现惨不忍睹。
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创造出真知,解决不了新问题。这样一来,就连OpenAI定义的第二阶段都没戏,何况AI信徒们畅想的第五阶段,即“终极AI”不会在这条路线的尽头等着我们。
李想本人还是非常希望能建立统一的基座模型的,就像物理学家梦想着将四种基本力统一到一个“统一场”一样。因为这样可以拿到AGI(通用AI)的第三级和自动驾驶L4的门票。目前理想做的4个AI产品,将统一到基座模型之上。
按照李想的说法,基座模型到一定时刻,一定会变成VLA(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一种结合了视觉、语言和动作的多模态模型)。
和VLM必须和端到端结合(两者模型不同),输出自动驾驶决策动作不同,VLA自身就能生成决策。有人讲VLA称为“端到端2.0”。这和人统一了视觉、语言(语义)和行动一样,是个“类人”大模型。在李想看来,L4自动驾驶必须藉由VLA路径,眼下的端到端是走不到L4的。
这一部分,业内没有形成共识。李想本人则试图奔着汽车业内的AI教父角色去了。尽管他嘴上很谦虚,但指点汽车业前进方向的意图,他毫不掩饰。
“硅基家人”就是具身智能
在他眼里,先别提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想象,理想现在所有在AI上的投资和工程上的努力,都在试图做出智能体。这样其实就能将自动驾驶和其他智能需求统一起来,构造出空间智能。
再往前一步,就是李想所称的“硅基家人”,这应该是李想发明的概念。这个“硅基家人”并非只停留在自动驾驶或者聊天那种功能,而是可以像人那样执行复杂任务,比如独立接孩子放学,顺便带去学课外班(都到这一步了,仍然需要鸡娃)。
这比L4自动驾驶能力更强。所谓具身智能、或者世界模型,都在这一层次上实现了,上限很高。虽然还不能指望它在创造性思维和决策上胜过人类。阿尔法狗下棋的能力是特化的,不算通用智能。
这个时候,李想又拿出创业公司老板的本色,开始画饼。他说,理想3年内将做出没有方向盘的汽车(L5自动驾驶),2025年则将接管次数限制在500公里1次,在2030年有50%几率做一款超级跑车等等。
他赞同模型能力的提升路径中“沿途下蛋”理论,即中间过程中也能开发出产品,商业获利有助于提升研发投入。
未能杀死我的,都使我强大
在谈话中,李想第一次对MEGA的产品失败做出了回应和反思。他总结称,错判了MEGA的市场规模(仍是豪华MPV,无法抢SUV或轿车的替换需求),对纯电补能的理解不够(专属充电桩的规模和便利性对高端客户来说极为重要)。
但李想强调,自2019年开始,公司最重要的能力,是构建了平台化能力。L9就是从这一平台上产生的,也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进一步提升能力。他自诩L9是“震撼世界”的天花板级产品。其他产品也开始享受(顶级产品带动的)好处。
虽然这里面有常规商业自吹的成分,但顶级产品不管什么时候做出来,能够在相应细分市场站住脚,都能带动下级产品,并提升品牌的格调。这一认知具有普遍意义。很多公司都是这么想的,但做到的不多。
对于公司要基于AI做很多产品(理想多模态大模型Mind GPT、智能驾驶、理想同学等),李想表示,在千亿级公司当中,理想是做减法最厉害的(的确如此,理想聚焦主业做的不错)。但是,基于AI的上述几款产品,是无法商量的,必须做。
李想暗示了中美在AI研发上存在差距,但不大。而全球范围内AI有且只有两个对手:中美。他说,中国的能力能够在3年内做出智能体,美国可能更早一些。但他又补了一句,“只要所有的中国企业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但总体而言,属于传统汽车业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他也表达了“功成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意思——“如果在我有生之年没办法实现,或者因为犯了重大错误没实现,我也很乐于看到有中国顶尖企业能够实现AI的第五阶段”。
李想的梦想不管是什么时候成形的,但终极AI(AI的第五阶段)已经确定为他和公司的目标。虽然这个成长的过程非常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但作为创业者和公司老板,他的使命,并非停留在确认最终目标,而是让他的员工和受众认同并支持这一认识。
如果行业确实朝这一方向发展,那么前景的确是难以想象却又拥有足够吸引力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