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余鹏:势必要抓住AI的潮流与机会


撰文 / 余鹏(小鹏汽车技术中心负责人)

编辑 / 王雨竹

排版 / 雪梅

“不可否认,AI已经是一个大趋势,滚滚洪流,谁也无法躲开,我们势必要抓住这个潮流和机会。”小鹏汽车技术中心负责人余鹏说。

余鹏在1月8日的2025轩辕新汽车之夜上做出此番表述。

2025轩辕新汽车之夜,余鹏给出了对当下汽车行业发展的独特见解。他敏锐地指出,如今的CES已颇有汽车展的风范,众多展台聚焦汽车领域,彰显出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迅猛之势,各行各业纷纷投身其中,积极布局汽车相关业务。

“汽车这个行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个未来。”他说。

余鹏以“万物皆可AI”来精准地概括本届CES。随后,他提出一个问题——在汽车行业,如何借助AI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在智驾和智舱等领域,AI已深度融入。那么,汽车是否有其他领域可以融入AI?

余鹏分享了他和芯片从业朋友的交流。他提到,不仅SOC领域,MCU及其他芯片研发也在探索与AI的深度融合,甚至计划利用小型模型在MCU中实现更多功能。

余鹏进一步强调,AI在与传统汽车技术融合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例如AI在底盘、热管理、空调、车控以及座椅等方面的应用,有望快速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更大价值。但他也坦言,目前AI在汽车行业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像模型搭建、算法制定以及应用场景挖掘等方面,尚需企业深入思考与探索。

小鹏汽车率先提出了“AI定义汽车”的战略概念,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余鹏认为,在AI赋能下,汽车将蜕变成为一种大硬件、机器人的全新形态,成为AI的具象化体现。未来,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基于AI的新物种将不断涌现。小鹏汽车正全力搭建技术架构,为创造更多可能筑牢根基。

余鹏观察到,在行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全球科技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面对这一局势,他认为中国企业不应陷入与其他企业单纯的需求竞争,而应致力于形成不可替代的生态位。在不可逆的全球产业分工中,中国企业应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解决方案,包括智驾、零部件、声学解决方案等领域。

最后,余鹏总结道,基于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汽车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节点,AI将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呼吁汽车行业从业者以更宏观的视角看待行业发展,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发展。

在演讲前,余鹏还与轩辕商业评论出品人、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轩辕同学校长贾可博士以及百余位中国汽车主机厂的研发负责人,中国汽车供应链的领袖人物见面,并参观了同期举行的CES 2025。

轩辕新汽车之夜起源于2019年在法兰克福首次举办的中国汽车品牌之夜,当时发出中国汽车企业向上的五条倡议。经历三年疫情时代后,2023年,轩辕新汽车之夜在慕尼黑举办,当时成立了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协作会。

2025轩辕新汽车之夜,由轩辕同学联合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协作会主办,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承办,瑞声科技和黑芝麻智能特别支持。

贾可博士说,2025轩辕新汽车之夜还将在9月的慕尼黑车展期间举行,同时,2026轩辕新汽车之夜将继续在明年1月的拉斯维加斯举行。

以下是余鹏的演讲实录,此处有删减。

谢谢贾校长,在这里有很多同行、朋友、同学,我本人也是四期学员。

小鹏经过前几年整体的变化,我们也一直向好,今年来到CES感受一下行业和产业的新变化。第一个感受,这届的CES似乎应该叫汽车展,不应该再叫消费展。我今天所看到的很多展台都是跟汽车直接相关的,所以非常能够感受得到汽车现在蓬勃发展的态势。

不管是软件也好,芯片也好,还有各行各业的科技、行业,现在基本上都跟汽车多多少少扯得上关系,或者都在大力往汽车这个方向在转型、布局。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清晰,也是非常明显的变化。换句话说,我们在汽车这个行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是非常期待的一个未来。

第二点很明显的感受,其实刚刚前面几位嘉宾也讲到过,AI。一句话总结AI,就是万物皆可AI,实际上目前在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状态,包括英伟达这次非常火爆的发布会,所谓物理世界的模型,确实能够涵盖一切。我今年虽然没有去现场,但是我也去了展台,真的非常震撼,如果这一天真的能够到来的话,一定会对整个产业甚至人类整体生活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所以我们从事科技行业的人,都逃不过这个话题,即使我是打铁的,也要思考一下怎么跟AI扯上关系,这是我这两天思考的话题。虽然现在讲AI,但什么是AI?或者AI能够给我们做什么?

我们都知道AI很火,但实际上如果真正静下心来去思考“在汽车行业如何借助AI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现在自动驾驶里面用了AI,座舱里面用了AI,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让AI发挥作用的?

我最近跟很多芯片厂的同事交流,除了在SOC里面在大谈AI,在MCU里面,甚至其他的新品,也在讨论如何跟AI做好更深入的融合,我们在MCU里面讨论可以用一些小型模型做更多的事情。

这也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话题,汽车皆可AI定义的年代,到底如何定义它?除了定义自动驾驶,定义人机交互,定义通用大模型相关的一切,我们还能定义传统技术相关的东西吗?AI跟传统技术的结合会是什么样的前景?又如何去进行相应物理、化学的变换。

实际上我们在讨论,比如AI的底盘,比如AI的热管理、空调,包括AI跟整个车控的结合,跟座椅跟其他所有东西的结合。实际上这些,我倒会认为在AI这个领域能够快速产生变化,甚至是得到很好的一些用户体验相关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可能仅仅需要花一点力气,就能够在这方面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点。所以在这个维度上,到底AI怎么去做?比如我们在芯片上做好了物理算力或者硬件上的支持,但是我们到底怎么去做?模型怎么搭?谁来做相应的算法,应用场景应该怎么挖掘?其实在这方面我们还相对是比较模糊的状态。

所以必须去认清楚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如此风靡火爆的AI时代,到底有谁或者有多少人,有多少企业,是在很认真地思考AI是如何更好落地的。我倒是觉得这是眼下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直接,也是需要很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我对于当前在AI上的简单思考,不可否认,AI已经是一个大趋势,滚滚洪流,谁也无法躲开,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势必要抓住这个潮流和机会。小鹏实际上在这一波的浪潮中也是第一个提出来“AI定义汽车”概念,这个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整个战略,我们是决心要把汽车完全实现AI化的愿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也在思考,汽车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全新形态?我觉得跟过往的汽车概念会有非常本质性的区别,在AI赋能的基础之下,我们会认为汽车会完全演变成一种大硬件、机器人的概念,所以它可能只是AI的一种形态而已。所以我们会看到未来人形机器人,各种机器人,包括所谓的飞行汽车,它们都是基于AI条件下的一种新物种,新物种还有哪些?能不能在现有的技术加AI的能力之下有更多的新物种?我们认为是有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是在搭建一种技术base,或者技术架构。在这个技术架构之上,我们可以创造非常多的无限可能,我想这可能是AI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谢谢大家。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