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如“鲶鱼”般掀起滔天巨浪,10年间新势力造车风起云涌。
冰火两重天
2024年是中国汽车行业大年。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多次实现历史性突破,比如“年度产销首次达成1000万辆”、“渗透率首次突破50%大关”。
时间倒回到十年前,在特斯拉打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门后,国内人心浮动,大家都认为自己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迫不及待涌入新能源车市场,最多时近乎约300家。那么十年后,还剩多少家呢?
据2024年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存量规模显著增长,自2015年末的10.84万家一路攀升,2024年末存量首次突破百万家,达119.48万家,截至1月10日,国内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120.02万家。从成立年限分布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势力入局热情高涨,成立年限在近三年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超六成。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汽车市场就这么大,这么多家车企涌入,每家都想分一杯羹,那就只有竞争和淘汰。更多的人只是被眼前暂时的繁荣所迷惑,放松了警惕。殊不知,随着泡沫破灭的同时,就是你死我活的开始。
几年前,“蔚小理”还是新势力圈响当当的名字,2024年,“蔚小理”已有不同发展路径。这三家曾经的新势力头部车企中只有理想汽车凭借出色表现,成为新势力中唯一实现盈利的车企。即使虽有盈利,在首款纯电车型MEGA失利后,理想还是放缓了纯电布局。
小鹏的发展路径是坚持充电和出海,2024成绩虽然没有理想好,但好在挺过了诸多难关,凭借“科技”、“智能”标签,爆款频出,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巨额投入有了回报,2024年销量可观,甩开蔚来很远距离。曾几何时,李斌的豪言壮语刷屏一遍又一遍,但至2024年蔚来已经连续亏损多年,蔚来依然坚持持续换电并通过推出多款价格下探的子品牌,寻求突破。去年的内部信中,李斌说要在2年内实现盈利,不知能否兑现。
他们虽苦苦挣扎,但还在牌桌上。据不完全统计,2020-2024年有35家车企倒闭或者退出中国,刚刚过去的2024年,有年头暴雷的高合,还有没有熬过24年冬天的极越,以及在降薪裁员、工厂停产、官司缠身、CEO下课等泥潭中,苦苦挣扎的哪吒汽车,刚刚进入2025年,造车新势力品牌——合创汽车走到了发展的“尽头”。
2025年1月11日,广汽集团披露:作为股东,广汽集团正在按照出资比例解决合创汽车员工安置问题;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接管合创汽车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
相信接下来暴雷的只会越来越多。
电动车补贴卷死燃油车
近期,以长安汽车总裁王俊为代表的汽车业界高管披露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全国71家乘用车企中,连续三年保持盈利的仅剩3家。在价格战的持续影响下,汽车行业面临着增量不增利的经营困境。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仅2024年前8个月,新车市场零售损失已超过千亿元。
不仅如此,还有新能源市场的非理性竞争。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渗透率已超过50%。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为扩大市场份额,新能源车企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价格战,不仅波及新能源市场,还将传统燃油车卷入其中。"用油车赚的钱补贴电车赔的钱,再把油车卷死"的怪圈已经形成,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价格战背后,为降低成本,“减配”已成新能源车重灾区。三电系统——电池、电控、电机,曾经是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却成为了降本增效的"刀下亡魂"。以某款车型为例,仅仅是在2024年初的改款中,电动机马力就直接下降了16%。这种降级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意味着驾驶性能的实质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这轮价格战中已有八个品牌的十五款车型在三电系统上动了"刀子":电机马力缩水、双电机沦为单电机、电池容量缩减,甚至快充能力也被悄然削弱。
因此,降价促销只是权宜之计,提升产品实力才是硬道理,价格战虽能解一时之困,但不是长久之计。
怎样提升产品实力,接下来新能源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以特斯拉为例,去年,特斯拉汽车年研发费用约150 亿左右。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向智能化方向深入,算力成为非常关键的一项竞争。而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方面已经走得很深,此前马斯克视频就揭秘了特斯拉AI工厂,算力集群堆满了英伟达GPU,同时还自研了AI芯片,建设超级计算机等。目前特斯拉的算力,在全球所有企业中可以排进前5名,已经达到了100EFLOPS的算力规模,约30万张A100的水平。而智驾算力一直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一大短板。根据业内统计,华为7.5E,理想5.4E,小鹏2.5E,蔚来1.5E,加一块还不及特斯拉。
有差距才有动力,正如比亚迪王传福所言,整个汽车行业应该回到卷技术的良性循环里来。各家车企要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电池技术、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的创新,随着淘汰赛加剧,从生产、供给、需求、等全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