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心“自宫”的福特,换来44亿


在中国打出第一场逆袭仗的外国车企,竟然是福特。

谁也想不到,福特最近交出了一份相当亮眼的成绩。

尽管目前中国市场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2024年期间仍然实现约44.09亿的利润。


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 Farley表示:“福特在中国是盈利的,我为此感到骄傲,因为并非所有汽车制造商都能做到这一点。”

要知道,取得这一成绩的含金量有多高?毕竟福特自2017年以来,在中国已经累计亏掉了50亿美元,一度被人质疑“创新不足”。

可在竞争激烈的2024年,福特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首次盈利。

而且在2024年,当通用、现代、本田等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深陷亏损泥潭,福特这一成绩不仅是其七年来首次扭亏为盈,更在价格战白热化的中国市场显得尤为珍贵。

不过,福特闷声赚走44亿,还不能高枕无忧。

01

逆袭的福特,闷声发财

几年前的福特还完全没有如此风光。

当时还面临被质疑“过气”的窘境。相比竞争对手的产品,福特的产品力以及号召力,都已经大不如前。


2017-2019年,长安福特销量分别为82.8万辆、37.77万辆和18.4万辆,分别同比下滑12.27%、54.38%和51.3%,一年不如一年。

当时雪上加霜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的连续爆发,陷入减产、裁员等不少负面消息。就在人们以为福特快要闷声退出中国之后,没想到它却来了一波大逆袭。

这离不开背后一个高人:吴胜波。在业内看来,吴胜波兼管福特汽车国际市场业务的背后,与其迅速带领福特中国扭亏密不可分。

吴胜波于2022年10月加入福特中国,担任福特中国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并在2023年3月正式升任福特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随即推出福特中国业务战略。上任后,他推行了一系列“瘦身减负”策略,也将福特这个老车企成功从亏损泥潭救了回来。


如果不能制止颓势,合资车在中国的日子只能越来越难过,别说赚钱连品牌声誉都可能不保。

北京现代称,2024年前9个月,该公司在中国的亏损已达到26亿;丰田汽车公司也报告称,其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降了9%。通用汽车也曾宣布,因应对其在中国业务下滑而进行的重组工作,其利润受到50亿美元的冲击。

相比之下,老将福特的逆袭更显得尤为可贵。

02

红海险胜背后,钻了两个空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吴胜波曾指出,要在“舍得”上做功课,舍掉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但是属于你的东西一定要尽全力去做。

能从“难兄难弟”外企阵营华丽丽地翻盘逆袭,多亏福特对自己下了两大狠手。

1.从“大而全”到“小而精”

跟卷到极致的中国同行拼热度拼不过,福特选择了轻资产模式:借力本土资源“全球套利”。

福特抛弃传统重资产模式,依托长安、江铃两大合资企业的产能和供应链优势,将中国打造为“全球出口中心”。

2024年,福特中国出口量达17万辆,同比增长60%,占其总销量的40%。例如,江铃福特 领睿在东南亚市占率超20%,而重庆工厂生产的林肯航海家返销美国市场,单车型贡献超8.3万辆出口量。


这种“在中国生产、向全球销售”的策略,既规避了国内价格战,又利用中国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

亮眼的财报也证明,部分利润就包括了林肯航海家的出口收入,该车型在中国市场进行投产,并出口美国等其他海外市场。

2.砍掉冗余业务,关心“能赚钱”的儿子

福特还做了一个决定:不赚钱的业务果断狠心砍掉,于是就有了福特果断停产福克斯、福睿斯等低利润燃油车型,并将火力集中到三大核心领域。

硬派越野:引入Bronco烈马、Ranger游骑侠等车型,抢占中国越野车市场爆发红利。性能跑车:Mustang Dark Horse等车型强化品牌溢价,避免卷入价格战。豪华商务:林肯品牌与高端SUV形成差异化竞争。这一调整使单车利润提升30%,产品线从十余款精简至6款主力车型。


“一个品牌,若想对所有人服务,反而谁都服务不好。”

精力聚焦之后还是有效果。具体从现实来看,最典型的翻盘例子就是福特旗下的蒙迪欧。

蒙迪欧也曾陷入销量瓶颈,一度跌到4、5千辆。为了挽回局面,福特把蒙迪欧做到了极致性价比,裸车价降到了13万以内,在性价比的强烈刺激下月销重新破万。

而且,高端车领域的林肯也稳住了阵脚。它在中国豪华车中的市占率不但没有下滑反而提升。林肯航海家的销量超越凯迪拉克XT5,月销稳定在2000辆以上。在高价的基础上卖一辆,就赚一辆。

所以,福特中国的总销量卖得少了,但高端车型却逆势增长,赚钱能力也更高。这也是为何福特能盈利的原因。

03

赚走44亿,还不能沾沾自喜

其实,这并不是福特第一次“大刀阔斧”了。

它雷厉风行的风格仿佛是刻在DNA里。无论产品结构调整、业务重组还是内部裁员。过去,沃尔沃、捷豹等如此多的知名大品牌,只要影响了财务健康指标,福特都会卖出去。


不过也要注意的是,尽管短期盈利亮眼,福特仍面临一些难关要过:

比如电动化滞后。2024年电动车业务亏损扩大至50.8亿美元,Mach-E等车型库存积压,福特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就明显比竞争对手慢了一步。

去年,中国的电动化渗透率已经超过50%,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超过50%,智能化+电动化的趋势已然明了,中国同行给福特上更多的压力。

同时过度依赖出口,可能导致在中国市场存在感下降。


这也需要福特继续加强内功。一方面可以从供应链成本下手。零部件本土化率提升,并通过集中采购将单车成本降低。继续关闭低效工厂,将产能集中于重庆、杭州两大基地,进一步摊薄成本。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转型,仍是福特必须解答的终极命题。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在中国的存在感。

福特也有意识,计划于2027年重返国际汽联世界耐力锦标赛(FIA 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 简称FIA WEC)的原型跑车顶级赛事,不断在重大赛事上刷脸。


总之,福特的逆袭证明在存量竞争时代,“小而美”战略比“大而全”更具韧性,也为跨国车企指明了一个道理:

与其在红海市场血拼,不如聚焦细分领域,将中国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打破亏损魔咒,只能自己人下狠功夫。

继续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0)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加载中
    写评论
    错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