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人杰
已经有多名记者晒出3月份要参加的汽车厂家发布会,从3月1日到27日,多达35场。这也是常规操作,当一线汽车媒体记者,两年不飞出个白金卡,说明工作不努力。现在虽然比往年这会儿更忙,但也在意料之中。
厂家将发布会更多选在在3月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2月份有春节后效应,舆论聚焦不足;另一个,是当前传统车企都在谋求扩张旗下子品牌序列(新势力当中个别也有这种行为),而且几乎所有车企都热衷于发布战略。后者不是为了和公众预期“对表”,而是意在舆论管理。简单说,就是得刷存在感。
市场格局变了
从2019年到2024年,国内市扩容两成,出口扩张5倍,但大家生存艰难的感觉,比5年前恐怕强烈数倍。原因就是原来能赚钱的买卖,现在不赚钱。不但不赚钱,没准儿还得赔钱做。这种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状态,很容易产生绝望感。

2023年初价格战开打,到现在没有停歇的意思。价格战已经大幅改变了市场格局。简单说,就是民企崛起,国企黯淡,新势力从量能上虽然仍是小玩家,但已经拉开差距,能依稀看出,哪些具备巨头潜质,哪些要卷铺盖。
和5年前比,比亚迪扩张9倍,奇瑞扩张3.6倍,吉利扩张70%,长安增长30%,都算赢家。民企中明显退步的是长城。而东风、上汽、一汽、广汽、北汽地盘缩小,特别是占有率和影响力双降,加重了失落感。后几位都曾拥有不错的合资业务,但现在合资整体份额缩减到3.5成,因此他们都面临转换业务重心的战略任务。长城的思路是赔钱的不干,只做擅长和毛利率高的细分市场。从长期看,财务盈亏可能不是第一要紧的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销量基盘,也就没有未来。

前20年格局都相对固定的市场,短短几年时间格局就大不一样,而且目前只处于过渡状态,尚未找到新的稳态。为何如此?
新质生产力渗透
简单说,自从“新质生产力”侵入到汽车产业之后,率先拥有的企业,都获得了增长密码,打开了上升通道,属于获益方。而对这种趋势洞察力迟钝,迟迟不肯拿出战略资源快速转型的企业,现在都遭遇了惩罚。顺便说一句,舍不得合资坛坛罐罐既得利益的,也属于迟钝。
什么叫“新质生产力”?就是IT&ICT式的开发流程、人才组织和技术路线,比这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现在业内已经不怎么提“软件定义汽车”了,岂止是“定义汽车”,简直就成了汽车的灵魂。现在如果有哪家车企头铁不碰智能化,那么一两年内就会被市场彻底抛弃。

什么大模型、端到端、世界模型、具身智能、数字底盘、跨域控制、云端算力,这种类似的词汇在3月份诸多发布会上不胜枚举,排列组合衍生出更多说法,以至于没有一定软件基础的受众,已经听不懂厂家在说什么了。听不懂没关系,反正趋势已经确立,这些东西都是IT产业内萌生,渗透到汽车产业里来的,渗透时间越来越短,两者实际上已经融合在一起,汽车产业已经完全变样了。
由此产生的次生影响非常剧烈,产品开发节奏,与供应商的关系,企业战略规划,都或多或少IT化了。跟不上变化趋势和节奏的,就显得比较狼狈。这是什么营销话术都很难掩盖的。

眼下发布的这些新车,都是在2022年底或者2023年初确立需求,研发始于2023年上半年。既然大家方法趋同、路线趋同,开发周期也接近,扎堆上市也在情理之中。
华为的全产业链思维
这里面仍要说到两个企业对业内的影响,都被低估了。
一个是华为。华为汽车业务打开局面在于Mate60上市,没错,一款手机决定了主机厂的决策方向。原来华为智选车业务的头牌问界,都做得很艰难,其他几个界,规划了也没得到实际推进,都在观望。而几乎起步HI模式,因为与极狐合作不顺利,也没做起来。Mate60一出,证明美国封堵无效,华为自己掌握了芯片供应链,获得了全价值链手段。更重要的是,看清楚华为在大格局上的位置,也看到了华为在工程上的突破能力。

手机市场上的人心向背,一下子点醒了主机厂。以后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广汽的11:0逆转为0:11;上汽换了董事长之后转了180度,直接发布第五界。
现在投华比较彻底的,除了奥博穆治下的大众(与迪斯关起门自己干的思路不同),就是日企。这一点颇有预示意义,以后我们还会看到日企在本国产能、供应商利益,与自身利益之间做选择,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困难。什么雁阵、交叉持股、互相守望,在生存需求面前,不值一提。
华为在做汽车业务以来所有的操作,是掌握全价值链的示范性动作。

德国人现在,主机厂关厂裁员、供应商裁员,下一步就是大供应商重走拆分路。到了这样一个战后新的历史关口,原因就是新能源有关产业链诸环节,完全没抓住。
德国人牵头,与美国人、瑞典人联手投资的NorthVolt之废物,不用多说。后者犯了一个初创公司所能犯下的一切错误。其生产计划从一开始就不靠谱,可怜的产线、产能都是靠着无锡两个厂支援。中国人一撤,马上现原形,产品良率直线下降。宝马因此撤回了20亿欧元的订单,大众投资了14亿欧元,另加9亿欧元的合资企业投资,全部打水漂。

其根本原因是,15年来,欧洲人不掌握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从知识积累到工程师技能,从金属冶炼到生产装备和工艺。和中国企业竞争完全是痴人说梦。这里面得到的重要教训,就是投资本身不是资源,对全产业链的有效投资积累才是。
采埃孚、博世、大陆等当前困境,道理差不多。德国供应商卷飞了,努力压成本,回头一看中国供应商的报价,比自己原料价格都低,这份绝望感,啧啧。
动态产业链思维
另一个是小米。小米拿到了汽车的关门牌照,政策方等小米上车之后焊死了车门(雷克萨斯上海只涉及行政许可,不涉实际资质)。 小米SU7如果不够惊艳的话,SU7 Ultra在SU7白车身基础上,换了性能套件,就做出50多万元轿跑。24小时订单1.5万,把全年产能都吃光了(雷军需要狂搓碳纤维构件了)。熟稔供应商报价的人士,觉得小米的操作很普通,谁都可以做。如果就这么简单,这之前,友商都干嘛去了。
在小米做充电宝之前,10000mAh的充电宝都卖4、5百元。小米充电宝上市79元,以后相当容量的充电宝就很难超过百元了。这之前,友商干嘛去了。
大家都面对同样的供应链货架产品,只要遵循汽车价值链的基本规律,就能点石成金。如果不是留的裕量足够多,怎么能以轿车结构基底来设计跑车?老实人不吃亏。

无独有偶,小米做手机,也是拿的关门资质。虽然手机行业貌似敞开,无所谓资质,但市场的确颁发了资质。2024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前10的企业中,成立最晚的就是小米。当然需要将后发育的子品牌,视为母品牌的一部分。
小米是怎么在不同领域内后发打响市场的,“性价比”只是简单化思维,关键是对供应链的动态把握能力。如果死保自己和供应商的毛利率,量能就不足以对未来供应价格构成反馈式影响,供应价值就趋于僵化,利益关系也就一层一层绑定了。
小米的商业模式,就是以未来的、预期下降后的供应链价格订货,其代价是对供应商承诺不可撤销的下单量。这样一来,以高一个数量级的量能拿到进货低价,从而真的在成品出货量上碾压友商,反过来坐实了供应链订单量。这套“前目的地”思路,和友商不是一个层级。

因此,如今汽车产业的竞争,从根上来说,既是知识扩散速度的竞争,也是供应链动态价值观念的竞争。如今企业之间产业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已经大到鸡同鸭讲的地步。没想明白这两点的企业,都还在抱怨价格战的残酷和飞轮式产品节奏。结果可想而知。
人永远也不可能赚到观念以外的钱,企业也如此。未来几年淘汰对象,就从观念僵化、抱残守缺的企业当中选择。
评论(0)